老齡化社會及推廣社會關懷: 機遇與挑戰
引言
面對香港社會的複雜轉變,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進行了一連串的研究,探討面對老齡化社會時應如何支援弱勢社群,培訓具備創新思維、有效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共同推動「社會關懷」,改善社會生活。
老齡化危機及對社會關懷的需求
面對眾多的社會挑戰,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院長徐明心教授指出, 其中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是人口高齡化的問題 。根據聯合國數據,香港人預期壽命從1950年的60歲提高至2023年的85.29歲,是全球最高。而從大數據分析所得,香港85歲以上年齡組的死亡率方面相比其他先進地區為低。除了高人均收入外,香港人壽命較長可能與醫療因素(如BMI水平和吸煙率)以及公共衛生政策(如醫療和長者護理支出)有關,還可能涉及環境、社會和文化因素。長遠而言,他認為研究方向更應從健康長壽的角度考慮,探討如何健康地享受長壽,而不單單是長命百歲。
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於唱教授則認為香港人雖然長命,但生育率低,加上移民壓力,普遍老年人口並未能享有優越的生活質素,各種範疇的政策並未作出應對。由於現時社會政策缺乏整存的配套安排,也未能及時培訓具備相應知識和技能的專業工作人員提供服務。因此,政府應在政策上予以調整,擴大銀髮市場切合生活所需、增加健康和長期護理服務、建設長者友善環境、將年長人士納入勞動人口、及鼓勵長者參與社區服務。而制定支援家庭照顧者的政策及社會服務,更是刻不容緩,以創造更多機會令長者維持其生活質素,在可能情況下發揮其能力及貢獻社會。
至於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研究教授莊明蓮教授因應近期持續發生與照顧者相關的慘案,提議社會必須為照顧者建立一個合宜的環境,以協助他們應付當中的壓力,脫離困境。現時已有不同機構因應其服務對象的特性,建立了一些初步的介入方法。她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嘗試綜合各方專業人員的智慧,發展不同的創新工作模式,推動支援照顧者的服務。
仁愛堂「仁心向晴照顧者支援計劃」、社會服務科經理陳穎兒女士,就著其在推動照顧者精神健康時的經驗,發現照顧者有時會集中於滿足照顧者的需要,而忘記本身所面臨的困境。她指出照顧者需要明白自我關懷的重要,如何建立正向思維,建立支援網絡,以多元方式支援照顧者,才可以長期持續發揮其照顧者的角色。
缺乏推行「社會關懷」的人才
莊明蓮教授續指,雖然不少社福機構和組織都推出了一些創新的服務,但是同工們均需要兼顧多種專業服務,負擔十分沉重,在人手招募甚有壓力。不單只社工及護理人員,其他關懷社會並具備改善社會福祉知識技能的人力的參與,也越來越變得重要。
開辦社會關懷專修課程,刻不容緩
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副教授、社會科學榮譽學士學位 (社會關懷) 學科統籌曹嬿妮博士表示,對應推行社會關懷的迫切性,以及人力培訓的需要,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院特別開辦「社會關懷」專修課程(詳見附頁單張),正是為了培育具相關知識技能的人才,以滿足人口老化政策領域擴大所需的相關人力、提供有效社區支援的人力,以及具備改善社會的能力,例如社區協調、創新思維和策略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在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不僅適用於人口老化的社會背景,而且更可以適用於處理各種不同的社會問題。
結語
香港的人口結構,正朝向高齡化,市民要負擔支援的人口比例將會越來越高。我們必須儘早作出準備,在研究、社會政策、工作模式以及人力培訓上作出調整,才能協助社會面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