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職涯建未來計劃」舉辦中期分享會 為青年人提供一系列職業服務 200參加者分享蛻變成果

19 Feb 2025
由李國賢嘉倫基金策劃及資助、聖方濟各大學(方大)兒童及青年研究中心聯同香港明愛(明愛)、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信義會)、香港青年協會(青協)及香港遊樂場協會(遊協)4間機構共同推行的第二期「Project Careerpillar - 職涯建未來計劃」,於去年4月正式啟動。計劃為25-39歲的參加者提供一系列的職業服務,包括職業相關資訊、個人及小組輔導、職業配對及體驗服務、以及支援小組,以促進他們的職涯、生涯發展。計劃團隊於 2025 年2月15日(六)舉行名為「中期分享會 - 職涯蛻變ing」的大型合作活動,展示及肯定計劃參加者在服務計劃中期的蛻變成果,以及讓計劃參加者透過中期分享會認識其他機構的參加者,擴闊社交圈子,建立人脈網絡。
中期分享會有近200名計劃參加者出席,他們以展板及攤位形式展示參與計劃的得著、作品和中段成果,當中亦有音樂表演環節,展現他們的潛能和團隊合作精神。分享會亦獲李國賢基金會董事局成員李黃眉波女士、方大署理校長盧鐵榮教授,以及參與計劃的4間合辦機構代表出席。
李國賢基金會董事局成員李黃眉波女士說,基金會策劃及資助計劃的目的是延續已故李嘉倫博士的志願,幫助年輕職場人士規劃並發展職涯,啟發他們對自我有更深的理解與實現,進而在工作中找到真正的意義,讓生活更為充實。她對於參加者在活動中期的蛻變成果感到高興,期望參加者在計劃中有所得益,再回饋於社會。
帶領計劃的盧鐵榮教授感謝基金會的支持,讓計劃得以延續進行,宏揚李嘉倫博士的志願。盧教授說,計劃專為25 -39歲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的年輕人而設立,是由於社會上擁有此學歷背景及年齡層的人,他們已投身社會工作一段時間,受到家庭、財政等不同因素的限制,令他們承受沉重壓力和感到缺乏機會,社會需要對這班年輕人提供支援。
出席活動的參加者以「提升、感恩、突破、勇敢、陪伴、機會、實踐、掙扎」來形容參與計劃以來的感受。其中一名參加者在分享會上說,透過參與計劃重新認識自己,了解到自己作為一名在職媽媽,在工作及家庭生活之外仍有各種的機會及可能,不應為自己設下框架,透過參加計劃的活動及社工的指導,學懂在生活及職涯之間尋求平衡點。她亦感恩透過參與計劃認識到其他參加者,共同面對職涯及生活的種種挑戰。
分享環節完結後,參加者進行分流活動,參與各機構所舉辦的活動。信義會邀請了資深專業教練及企業人才培訓導師周超堅先生分享自身「失敗」經歷,鼓勵參加者欣賞自己及定期設計「挑戰」予自己,增加人生經歷。遊協以劇場形式讓參加者探索及反思人生發展方向,如何探討更多人生或職涯可能性及選擇。明愛由調酒班學員現場調製特色雞尾酒,藉由酒中的甜酸苦澀為引,學員其後將引導參加者展開彼此故事分享及互相回饋,透過輕鬆自在的氛圍,創造交流空間。青協則透過分組遊戲和主題故事分享,讓參加者互相認識,了解各自職涯經驗,建立朋輩支持,進一步擴闊社交圈子。
關於「職涯建未來計劃」2.0:
計劃由李國賢基金會(基金會)資助,基於先前試驗計劃的成功,基金會於2024年夥拍香港明愛、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香港青年協會及香港遊樂場協會合作,開展第二期「職涯建未來計劃」。是屆計劃於去年4月成功啟動,由聖方濟各大學署理校長盧鐵榮教授及其團隊推行社工的培訓及理論實踐。計劃採用職業規劃/生涯發展的觀點,發展出一套全面提升職涯及生涯發展的實證為本的本地服務模式,為25至39歲的青年人提供一系列的職業服務,包括職業相關資訊提供、體驗式活動、個人及小組輔導、職業配對服務以及支援小組,以提升他們的自我認識,幫助他們尋求職涯、生活的意義,全面促進他們的職涯、生涯發展,過一個有滿足感的人生。
如欲了解更多計劃相關資訊,請參閱以下網站:
https://www.simonkyleefoundation.org/zh/karen/project/
第二期「職涯建未來計劃」舉辦中期分享會 為青年人提供一系列職業服務 200參加者分享蛻變成果 第二期「職涯建未來計劃」舉辦中期分享會 為青年人提供一系列職業服務 200參加者分享蛻變成果 參加者以展板及攤位形式展示參與計劃的得著、作品和中段成果。 參加者以展板及攤位形式展示參與計劃的得著、作品和中段成果。 參加者以展板及攤位形式展示參與計劃的得著、作品和中段成果。 活動中有音樂表演環節,展現他們的潛能和團隊合作精神。 活動中有音樂表演環節,展現他們的潛能和團隊合作精神。 聖方濟各大學署理校長盧鐵榮教授 李國賢基金會董事局成員李黃眉波女士 計劃參加者透過中期分享會認識其他機構的參加者,擴闊社交圈子,建立人脈網絡。
返回